人行環境更進一步-嘉義市興業西路的改變

嘉義市的垂楊路與興業西路——兩條市區內的重要道路——行車與行人環境的改善是嘉義市政府的重點施政項目。當我接到興業西路道路環境改善的消息時,便馬上前往興業西路查看詳細更動,看看哪些措施確實可以增加用路環境的安全,也提出一些想法讓有關單位可以參考,一同努力改變臺灣交通危險的現況。

近年來「人本交通」意識抬頭,臺灣各地交通主管機關都正逐步推動人本交通的施政,期望能夠提升交通環境的安全。雖然說「人本交通」在字面上,似乎強調的是「行人」安全的重要性,但人本交通要考量的不僅僅是「行人」易行、安全,也同時必須確保「車輛」的行駛安全,也就是整體交通的安全性。

內政部營建署對人本交通有以下定義

所謂「人本交通」即為「交通系統之規劃管理,以為本位,營造安全、友善、可靠、舒適、健康的永續交通環境」。

筆者對「人本交通」所持觀點與內政部營建署類似。「人本交通」實際上是「以人為本」的交通概念;在道路上,我們有可能是行人、是駕駛,也可能是公共運輸(大眾運輸、副大眾運輸)的乘客,如何讓所有道路的使用者——不論是何種身份——都可以利用道路平安出行,是「人本交通」想要達成的目的。

臺灣過去太多積非成是的道路設計與錯誤用路觀念,造成道路死傷者無數。為了創造安全的交通環境,傳統上可從工程 (engineering)、教育 (education) 與執法 (enforcement) 即所謂的 3E 著手改變。其中,內政部營建署所發行的《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便是主要由「工程」改善用路環境的一大指引。

人行道上肆意停放車輛,已是臺灣交通亂象的常態之一。
1|人行道上肆意停放車輛,已是臺灣交通亂象的常態之一。

筆者是嘉義人。在赴北部求學的兩年中,若有回到嘉義,都會特別留心嘉義市內的交通環境是否又做了什麼改變。其中,垂楊路與興業西路——兩條市區內的重要道路——行車與行人環境的改善是嘉義市政府的重點施政項目,所以當我接到興業西路道路環境改善的消息時,便馬上前往興業西路查看詳細更動,看看哪些措施確實可以增加用路環境的安全,也提出一些想法讓有關單位可以參考,一同努力改變臺灣交通危險的現況。

興業西路要改變什麼?

興業西路是嘉義市區內的重要道路之一,連結嘉義市東西區域,並有許多交通節點(如新民路、民生南北路等);很多商業活動自然也帶來許多人潮,行人交通量相對較大。

其實,嘉義市內的主要道路大部分都有人行空間的留設,但早期的空間規劃不當,車道空間最大化、行人空間最小化,車輛停放於人行道、道路設施或居民私有物品佔用人行道,行人根本無法運用人行道的窘境屢見不鮮(詳見下圖)。

2021 年拍攝的興業西路人行環境狀況。隨處可見車輛(機車)佔用、商家私人物品堆放、甚至還有柵欄阻擋行人去路,公車停靠區也相對簡陋。
2|2021 年拍攝的興業西路人行環境狀況。隨處可見車輛(機車)佔用、商家私人物品堆放、甚至還有柵欄阻擋行人去路,公車停靠區也相對簡陋。

這次的改變便是通盤考量車輛與行人,重新分配各項運具於興業西路上的使用空間,不僅僅是拓寬人行道而已,更透過車道寬的縮減、標線與人行道的動線規劃,與移動道路附屬設施(如電箱或燈桿等),降低車輛速度、提升人行道可用性,使道路更充分運用,增進整體道路的交通安全。

在興嘉公園一旁的工程指示牌上,載明興業西路的改善是「人行道改善工程」,但我自己認為工程涵蓋的範圍已不僅僅是「人行道改善」,而是考量了整體用路人的環境所進行的改善工程,比起一般的人行道改善更接近「人本交通」所具備的內涵。

接著,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興業西路到底做了什麼改變吧!

帶你看興業西路的改變

人行空間直接變寬

首先,筆者在圖 2 的同一個地點,但不同時間點,拍攝了人行空間的改變。

按:其實圖 2 那兩年前的當下,並沒有想過這張照片會派上用場,沒想到今天會用到!

顯而易見,人行空間的拓寬是改善工程的主體,先不論是否還有車輛在人行道上,至少已經確保了有足夠大、可供行人交會且無障礙的人行環境。拓寬人行道的同時,也預留設施帶空間(圖 3 中植栽寬度的空間),所有道路附屬設施(如燈桿或公車停靠站牌等)都移至設施帶空間上,確保行人可以暢行、無需因為設施的阻擋而扭來扭去。

單看人行空間的確是變更大了。
3|單看人行空間的確是變更大了。
比較 1|左右拉動比較看看!人行道寬度的改變

進一步規範車道寬度、降低車速

有趣的是,工程前、工程後的整體道路(含人行道)寬度沒有不一樣。那麼人行道為何還有空間可以拓寬呢?

這就是重新分配道路空間的結果。仔細看會發現行車空間中,單一車道寬度顯著變小,且取消機、慢車道等,以此騰出大量空間。

過往,臺灣的道路單一車道寬度多半落在 3.5 公尺以上,不分市區或郊區 (arterial road) 公路。我們都知道車輛行進時絕對不是一直線,而會微幅左右移動,因此提供車輛的橫向移動「容錯空間」是必要的,也造就所謂「單一車道寬度」。但是 3.5 公尺寬的車道已經是設計給車輛在高速行駛時(如郊區省道或高速公路等)需要的車道寬度;這樣的寬度應用在速限多半為 50 公里左右、甚至更低的市區道路上,僅會讓以小汽車或機車為用路大宗的市區道路,可以接受比速限高出許多的行車速度,進而對道路上的弱勢用路人(如自行車或行人)造成諸多危險。

所以這次的人行道拓寬便是透過縮減車道寬度與取消機、慢車道等措施,來提供人行道大量的空間。圖 4 就顯而易見了;對照新舊標線可知,新的車道寬度比起原有的車道寬度減少非常多;透過車道寬度縮小讓單一車道的視覺空間也縮小,駕駛能更專注於車輛行駛狀況、提高跨越車道的警覺並降低最高車速,並和道路的其他運具和平共處。

車道寬度的確縮減了。同時也開放機車可以行駛內側車道。
4|車道寬度的確縮減了。同時也開放機車可以行駛內側車道。

規範停車空間,車輛退出人行道

車輛之所以會騎上(或開上)人行道,除了人行道容易闖入外,也跟停車空間不足有關。當然,臺灣的私有運具數量無限擴張致停車空間不足,故須從私有運具數量進行管制的手段,是我們必須在意的;然而現有的停車需求過大,如何提供停車位供給、減少違規停車,也是我們亟需關注的。

內政部早已表示,未來將不會在市區道路的人行道上設置機車停車格,可知車輛退出人行道是趨勢。要減少違規停車的氾濫,明確規範停車空間是很重要的,不是僅繪設紅、黃線就了事。透過內縮一部分人行空間作出停車「彎」的設計(如圖 5),讓車輛可停放於停車彎內,並縮減道路邊線外「意義不明」的空間,使車輛自然地按照停車格的規劃停放,並從工程面阻擋違規併排停車的發生。當然要全面防止違規停車,積極的執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這樣的「停車彎」不僅可以用在一般車輛的停車上,也可以用在市區主要道路上大客車的停靠,讓乘客上下車更安全。關於大客車停靠的方式,有公車彎、公車路緣停靠及公車岬三種,三種方式各有優缺,請見本站另一篇文章的完整介紹。

停車彎的設計。圖中停車彎漸變段長度僅示意,並未依照實際比例及車輛轉向軌跡繪製。
5|停車彎的設計。圖中停車彎漸變段長度僅示意,並未依照實際比例及車輛轉向軌跡繪製。

興業西路作為嘉義市內相對先進的人行環境,自然也將停車彎做了出來。如下面的組圖,可以發現人行道在路口附近是向外凸出的,離開路口後便向內縮了一些空間,這些內縮的空間便可以進行停車格的規劃。而停車格的左側邊界也貼近道路邊線,減少道路曖昧不明的空間、在空間分配上阻止用路人並排違規停車的可能性。

比較可惜的是,興業西路並沒有完全落實停車彎的設計,某些地方有、某些地方沒有,未能全面規範停車空間,無法完全引導車輛駕駛停放於車格。此外,意義不明的紅、黃線仍然存在,這些都可能成為車輛違規、威脅行人或其他車輛的溫床。這些空間會如何處理、如何執法,仍需要市政府說清楚、講明白。

8、9、10|還是有各種車輛停放在人行道上。某些停車彎的設計也讓人有些疑惑,介於有和沒有之間。

順帶一提,常被戲稱為「待撞區」的「機慢車待轉區」也在這次的改善工程中,以停車彎的形式重新設置。機、慢車的強制兩段式左轉規定固然是很需要討論的議題,但至少透過停車彎的形式設置待轉區,能夠直接減少「待撞」的可能。

待轉格已經設置在路面邊線外。
11|待轉格已經設置在路面邊線外。

路口人行道外推、規範車輛轉向,進一步保護行人

剛剛提到路口的人行空間外推。其實這樣的手法除了可以建立出停車彎外,也有助於保護行人。聽過「行穿線退縮」嗎?或許在近期的很多交通改革文章中,會常常看到「行穿線退縮」,知道這樣的措施能夠保護行人穿越道路的安全;但為何「行穿線退縮」可以保護行人安全?

了解原因前,我們需要先知道車輛轉彎時,與行人的互動風險在哪。

當車輛右轉時,首先會面對的就是在路邊的「行人穿越線(枕木紋行人穿越線,俗稱斑馬線)」;如果車輛碰到行穿線時,是斜向面對行穿線,不僅可能會有視線上的死角(A 柱之類的視線死角),也會讓車輛以較快的車速面對行人,撞擊行人的可能性較高、撞擊後行人的死傷機率也較高。

藉由「行穿線退縮」,可讓車輛駕駛以正面較寬廣的視野看見行穿線上的行人,同時也降低車速;另外也因為人行道設施外推,外推的弧線有助於引導車輛以正確轉向軌跡(無法再用切西瓜)的方式轉彎,多管齊下降低車輛轉彎速度,保障行人與車輛於路口安全地互動。

不過「行穿線退縮」這個詞彙,是以行穿線為主體時的稱呼;若是把人行道的外推做出來、讓路口的範圍縮小,這樣即便行穿線於工程前、後的位置皆相同,但相較人行道,行穿線也會「自然」退縮,無需強制再退縮行穿線;由於行穿線退縮過多會造成車輛於轉彎後的加速行為發生時,才遇到行穿線,也不利於行人直線行走,因此行穿線於路口的位置是必須多重考慮的,不能離路口太近但也絕對不是退縮就是王道。順帶一提,最近很熱門的「行人庇護島」也和「人行道外推(或行穿線退縮)」的意涵類似,都是為了規範車輛的轉向行為,以便保護行人、也保護車輛。

我們剛剛看到興業西路的路口,就有外推人行道的措施。如此一來,即便沒有單退縮行穿線,也同樣有「行穿線退縮」的效果。同樣可惜的是,不是所有路口都有採用這樣的工程手法。

外推人行道,行穿線就相對地退後了。
12|外推人行道,行穿線就相對地退後了。
像這個路口就沒有外推人行道,左前方的行穿線離路口還是較近。
13|像這個路口就沒有外推人行道,左前方的行穿線離路口還是較近。

人行道無障礙空間更明確,車輛更難以闖入

人行道之所以容易讓車輛闖入,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無障礙空間」的考量;為了要讓所有人都可以安心地使用人行環境,路面與人行道的銜接處常以斜坡形式連接,但這樣的連接方式也讓車輛可恣意闖入人行道。

這邊並不是要說無障礙空間不好,而是如何在人行空間的無障礙環境與阻擋車輛上人行道間取一個平衡點,的確是讓相關機關相當頭痛的問題。早期的人行道無障礙設計,多半是讓路口轉角處的人行道高度與路面相同,但這樣的設計,任何車輛都可以輕易地闖入人行道、甚至利用這樣的空間切西瓜,威脅行人安全。

興業西路則採用了新式設計,在無障礙與阻擋車輛間取得更好的平衡。便是僅在行穿線銜接人行道的區域才讓人行道高度與路面齊平,路口的其他範圍則加高以緣石阻擋。如此一來,車輛不容易斜向闖入人行道、但是也兼顧了無障礙的需要,算是更好的折衷設計。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樣就可以完全阻止車輛上人行道,但至少增加很多車輛直上人行道、利用人行空間切西瓜轉彎的難度。

在人行道設置加高緣石的示意圖。
14|在人行道設置加高緣石的示意圖。

共用桿柱,美化市容

這是筆者額外留意到的一個小改變。靠近路口的號誌燈桿與路燈燈桿整合,藉由減少桿柱與架空電線,近一步美化市容。

「市容」一直是臺灣各城市所被詬病的問題,而道路作為都市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市容自然有一部分與道路有關。道路的桿柱、標誌或架空電線過多,絕對影響市容,也因此各縣市紛紛開始處理道路上的桿柱、推出共桿號誌,由高雄市區開始慢慢擴展到幾乎臺灣各地。

嘉義市當然也開始有共桿號誌的出現,林森西路及新民路都有共桿號誌的相關計畫。而興業西路也在這次的人行道改善工程中,加入共桿號誌設計。相較於林森西路與新民路,興業西路的共桿號誌較為簡單,但的確可以小幅美化市容、減低維修麻煩程度,低成本見最大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

與上海路的共桿號誌。
17|與上海路的共桿號誌。

改變需要更多努力,聚沙成塔

這次介紹了興業西路人行道改善工程的各項細節。以筆者在北部求學再回到嘉義的感受而言,可說算是有相當程度的進步,更不用說垂楊路也在進行改善工程,可見市政府確實認知到主要道路的用路環境改善是多麼必要。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筆者也發現了很多需要馬上改進的部分,如興業西路與上海路的路口,雖然人行環境改善了,卻沒有行人專用號誌,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以行人的視角來看,很難看到車輛的號誌。這時候如果還沒有行人專用號誌,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可過馬路。
18|以行人的視角來看,很難看到車輛的號誌。這時候如果還沒有行人專用號誌,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可過馬路。

另外,改善工程也還沒有收尾完全;例如上海路的路名指示牌在改善工程完工後就不見了,這樣該如何指引用路人呢?也是個小細節卻十分重要的問題。

路名指示牌消失。
19|路名指示牌消失。

最後,工程上的改善需要用路人一同遵守交通規則,才有辦法真正的讓交通環境更安全。我們必須遵守車輛不上人行道的規定、並將車停放在正確的格位內,維持良好的交通風氣,才有辦法擁有良好的交通文化、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

盼望有天可以真正看見車輛自主性的退出人行道。
20|盼望有天可以真正看見車輛自主性的退出人行道。
分享文章
EMC
EMC

臺灣,交通相關科系畢業。副業為鑽研電腦技術,亦從事簡報製作與教學工作。經營個人網站將近十年;從做中學,摸索網站發展方向,期間不斷更動網站主題,後終於定位於交通專門部落格,偶爾參雜一些生活思考。
本著樂於分享,追求內容豐富、淺顯易懂,希望來到這裡的你都能有些收穫 :)

2 則留言

  1. Great to see the city government improving pedestrian infrastructure, but the real question is whether they will be able to prevent motorcycles from parking all over it and blocking or inconveniencing pedestrians. Actually, many roads in Chiayi have sidewalks, but they are all blocked by parked motorcycl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Zhongshan Rd.)

    •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In fact, the Ministry of Interior(內政部)has announced that the new sidewalk should not have motorcycle parking lot by default since 2021. BUT this regulation is only a suggestions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aiwan, our tranportation policy is affected much by the public opinion, and there is still no more force to increase and protect pedestrians’ rights. Still need lots of time (in my opinion more than ten years) to see the improvement.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