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東段)-自然生態

這篇文章會介紹環市自行車道的東段部分。西段與東段的差異頗大,尤其「路過」彌陀映月橋與綠映水漾公園之後,環市自行車道會開始繞進嘉義市的後山,即知名的蘭潭與周邊風景區。當然,嘉義市政府在多年前就已經將蘭潭周邊區域劃入自行車道的範圍,故環市自行車道在此也整合原有的自行車道路線。

本站先後已經為讀者們介紹和分析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的路線和識別系統,以及西段的詳細探訪這篇文章會介紹環市自行車道的東段部分。西段與東段的差異頗大,尤其「路過」彌陀映月橋與綠映水漾公園之後,環市自行車道會開始繞進嘉義市的後山,即知名的蘭潭與周邊風景區。當然,嘉義市政府在多年前就已經將蘭潭周邊區域劃入自行車道範圍,故環市自行車道在此也整合原有的自行車道路線。不過,為了近一步拓展蘭潭的觀光,此次環市自行車道在蘭潭周邊有兩條主線,就讓我們繼續往下看看。

TOPIC|環市自行車道東段詳細路線(點選可開啟原圖。歡迎轉載,但須附上連結)

歡迎你來到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系列文章。

本文章亦為單車記行系列。

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系列文章將會陸續推出,且不定期更新。
主線自由路自行車道路段的部分請看本站的記錄文章
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另有嘉油鐵馬道等支線,目前暫無寫作計畫。

東段|河堤、彌陀映月橋|親水風景

彌陀映月橋
18|彌陀映月橋(白色橋塔)是這附近的地標,連接嘉義與中埔。

環市自行車道路線,隨興美六路碰到河堤、離開湖子內重劃區,接河堤防汛道路。

河堤道路是整條環市自行車道我最喜歡的路段之一。成排的黃花風鈴木座落,即便這裡沒有專屬自行車道,但車流量不大,非常適合悠閒騎車。這條河堤道路本身也是一個景點,有許多人利用堤防步道跑步等。

沿著河堤道路走,最後會碰到一個阻擋機動車輛進入的柵欄,請看圖 20;其實周邊沒有什麼指標告訴你環市自行車道要繼續往前,雖然旁邊有自行車道的路線圖,但也沒有確實點出來要走這條路。或許你會懷疑,真的是這條路嗎?但,對,就是走這條上去。

環市自行車道通過這個阻隔繼續向前,經過一小段「羊腸小徑」後,就會到整條自行車道最讓人疑惑的地點——彌陀映月橋與綠映水漾公園

河堤道路
19|河堤道路一景。


20|環市自行車道須通過這個圍欄。

彌陀映月橋是嘉義最近幾年的新地標,連接嘉義和中埔,為一座單塔斜張橋
八掌溪「大致上」分隔嘉義市與嘉義縣,政府也陸續在這一帶蓋了許多跨河橋,比如臺 18 線的軍輝橋、連接彌陀路(嘉義)與忠義路(中埔)的忠義橋、在軍輝橋附近但僅供行人通行的行嘉吊橋等等。之所以會說「大致上」分隔,是因為軍輝橋兩端都是嘉義市,這邊的縣市界不是以自然標的物作為基準,八掌溪在這邊不是嘉義縣市的界河。

彌陀映月橋是僅供行人與自行車通行的跨越橋,南端連接嘉義市親水路堤防、北端銜接綠映水漾公園。彌陀映月橋與綠映水漾公園雖屬同一時期的建設,但該橋不是環市自行車道路線,如果是順時針騎環市自行車道的話,很容易在彌陀映月橋的入口處被誤導(圖 21),偏離環市自行車道的路線。

如果是照本文的順序,即逆時針方向騎,通過羊腸小徑後視野會突然廣闊許多;放眼望去,是綠映水樣公園與彌陀映月橋構成的廣大空間。

環市自行車道識別
21|彌陀映月橋的鋼纜劃過天空,環市自行車道的牌面相形失色。但也可以看出環市自行車道沒有經過彌陀映月橋。

彌陀映月橋的鋼纜與結構在此顯得特別巨大,頗有自行車道主線之姿。但是,他完全不屬於任何自行車道系統,不過就是一座跨河橋。環市自行車道在此設有牌面以防止旅客騎錯,但那羊腸小徑……真的是太不明顯又像廢棄道路,加上是往外岔出的一條路,怎麼說他都不是想像中的自行車道主線啊!

那,所以彌陀映月橋可以去哪裡呢?

彌陀映月橋與忠義橋兩者為平行的橋,所以騎過去到親水路堤防,往左就是中埔的忠義路(即彌陀路)、往右就回到嘉義市的吳鳳南路。只是,往左的路有很大一部分被護欄堵住,似乎不是讓自行車騎的路線,親水路堤防則是另一處散步好去處。
如果往左穿越過護欄,再向嘉義市方向,沿著彌陀路的人行道騎,就會到彌陀禪寺。經過彌陀禪寺後繼續向上,就會回到綠映水漾公園,也就是待會會介紹到的「謎樣公園」。

所以,真的走錯會怎樣嗎?不會的,都還有回頭的機會。

東段|綠映水漾公園|謎樣公園

圖集|綠映水漾公園以親水與不同生態風景為主打,公園內有許多樹蛙的可愛雕塑。

綠映水漾公園所在地原本是大片的墳墓區,但 2020 年嘉義市政府將其改建為公園,公園市長公園政績再添一筆。綠映水漾公園旨在讓遊客「親水」,整合八掌溪堤防與諸羅樹蛙等嘉義特色風景,打造全新的主題公園,也因此彌陀映月橋設在公園旁邊就非常應景;在嘉義市政府的規劃中,彌陀映月橋是綠映水漾公園的入口之一。
當天我在公園內晃了一陣子,是個很棒的公園。嘉義市新建的公園都各有特色,且在市區的許多遭冷落的地塊增建公園,也無疑為擁擠的城市(嘉義似乎不擁擠)加了些柔軟及舒適的色彩。

我比較疑惑的一直是環市自行車道在這裡的路線規劃。綠映水漾公園有一部分的邊界設在彌陀路和學府路交叉口附近,但該路口另有一條巷子岔出,在彌陀路的出入口不是非常顯眼;而環市自行車道要續接學府路,等同於要穿越整個綠映水漾公園,才得以連接從八掌溪堤防過來和學府路兩部分的環市自行車道。當初興建公園時,應該就有考慮到這項需要,所以公園內有預留自行車路廊,但整體動線還是讓我覺得有改善空間。

30|環市自行車道起點,也同時是進入公園的點。

文字說不清,直接用圖說應該比較快。請看下方輪播。

如果從彌陀路方向來,那就更看不到這些牌面了,甚至會更容易被圖 31 的指標誤導而跑去彌陀禪寺。雖然還是能回得去,但再加一塊牌面在彌陀路上,應該會更好吧~

至於公園內的動線,似乎有把雙向分隔開,但很容易不知不覺地騎到逆向自行車道。雖然因為自行車不多、會車也容易,困擾不大,不過仍然希望嘉義市政府能把公園內的動線梳理清楚,順道補上更詳細的牌面,讓從不同地方來的自行車遊客都可以順暢通過這個公園。

順道一提,這段和湖子內重劃區一樣,都是 YouBike 2.0 租借站較低密度區域,要分次、分點騎環市自行車道的讀者要特別留心。

東段|學府路|往蘭潭、嘉義大學

36|嘉義大學蘭潭校區(校本部)靠近蘭潭一側的出入口。

通過綠映水漾公園後,環市自行車道沿學府路續行,這段路全部都沒有獨立自行車道,且為上山路線,會是相對大量消耗體力的一段。

之所以叫學府路,是因為這條路可以通往嘉義大學蘭潭校區(校本部)校門口,亦可連接雙潭(蘭潭、仁義潭)。住嘉義這麼多年,我也是查了才知道原來蘭潭校區是校本部,因為嘉義大學的各校區規模與大小看似差不多,似乎沒有太大分別。嘉義大學現有蘭潭校區、新民校區、林森校區與民雄校區四個主校區;會有這麼多校區,是因為嘉大是多間學校整併而成。

續行學府路一段時間後,會遇到一個 Y 字型的交叉口,請選擇左側的道路上山,抵達嘉義大學蘭潭校區的後門(圖 36);走右邊會到蘭潭校區的正門口,再往前會到仁義潭。想來個雙潭巡禮可以選右邊;想騎輕鬆的路線……建議走左邊就好,右邊後段的路我覺得挑戰性蠻大的,當然左邊的上山路線其實也蠻累的就是XD

老樣子,在這裡我也沒有看到指引環市自行車道向左的牌面。

東段|環潭路段|左市區、右才是真環潭

環潭道路與蘭潭
37|左側的環潭路線。這一段景色廣闊,但左側路線就只有這一段真正在潭邊環繞。

從路線圖上來看,可見環蘭潭路線被分成左、右兩個部分。左邊經小雅路、(雅竹路)、大雅路後與右邊會合,右邊則是經過單純的環潭道路。關於環潭道路的部分,本站早期有以兩篇文章記錄,分別是下篇,可以點入前面的連結觀看。

一般來說,我認為廣義上的環潭道路,應是從小雅路東南段的一小段開始,接著接右側、狹義上的環潭道路至大雅路,也就是包括環市自行車道左側環潭路線的一小部分,加上右側的全段路線;也許環市自行車道的路線為了方便辨識,簡單地根據兩個路口節點,把這裡的主線拆成兩部分,但若因為這樣而選擇右側的主線,捨棄了左側的環潭部分,那就太可惜了!圖 37 上面的那個廣闊視野,就是要騎到左側主線才看到,但也恰好在左右側會和的節點附近。
如果是第一次環潭,且從學府路上來,建議可以先向左側主線騎一小段,騎到「蘭潭 DC」公車站牌附近後折返,接右側的環潭道路抵大雅路口,再續接民權東路

左側主線其他路段大多經過嘉義市近山區的住宅區、取市區道路內的機慢車道,沒有太多特色;右側就是真・環潭道路了。雖然景色沒有像左側主線那麼寬闊,但在山區內穿梭反正更顯靜謐與閒適;此外,右側主線更是許多後山步道的入口端點、嘉義大學植物園的聯外道路;於山林之內,蘭潭景致時近時遠,更能從不同角度及高度一窺蘭潭,某部分來說比左側的寬闊大景更有特色、更能細細品味。尤其是夏季早晨騎經環潭道路,陽光受樹木遮擋在後,卻從葉縫間透出絲絲暖光,那種景色最讓我著迷。

其實,環繞蘭潭東半部(即右側)的道路就是嘉義市的知名景觀道路。你可以常常在這裡看到許多人沿著這條路散步或騎單車,市政府也有針對沿線進行景觀維護。唯一比較需要消耗體力的,可能就是接近民權東路的大爬坡,但這只有在北上方向才會遇到;相反地,如果是南下方向就是下滑非常快的長陡下坡,速度之快要特別注意。

有建議往哪個方向(北上或南下)騎會比較輕鬆嗎?其實沒有,北上的話要遇到大陡坡,是很累沒錯;但是南下方向也要先爬到民權東路的相對高點,這其實是先在盧義路、大雅路或民權東路等道路向上爬許久之後才能到的,所以兩方向其實一樣累人。
以一條能被大眾接受的環市自行車道來說,這樣的安排其實算剛好,有點挑戰性、有些不輕鬆卻有所收穫——畢竟蘭潭可是嘉義市數一數二的大景點了。至於各條入山步道或月影潭心等等景點,網路上的資料就更多了,在環市自行車道左、右路線分岔處也有 YouBike 2.0 的借環站點,要來一趟蘭潭周邊的深度漫遊也沒問題。

東段|盧義路、林森東路|再次回到市區

43|盧義路的高架橋,大大方便兩地交通,同時也很安全。
44|立在大雅路、民權東路、環潭道路(照片前方道路)的環市自行車道里程標示。

穿越環潭道路後(左側主線則是沿大雅路遇到民權東路與環潭道路交叉口)後,環市自行車道接上民權東路續行一小段,接著轉往文雅街,再馬上轉至盧義路。
關於盧義路的前世今生,本站亦有專文介紹。簡要來說,盧義路的路廊似乎以往已有道路,但盧義路的興建採用現代道路工法(高架橋),大大降低林森東路或竹崎區域來往大雅路或番路,需繞道市區內的麻煩。盧義路開闢時,順道將文雅街連接盧義路與民權東路的一小段拓寬成與盧義路同寬,造就文雅街有部分格局與盧義路一模一樣。過了這段,文雅街恢復原有的樣貌,繼續深入嘉義市後山的別墅區域。

因為盧義路是新闢的道路,「很罕見地」全段皆有人行自行車共用道,並有實體花圃組隔車道與人行道;車道部分,採用二車道或一快車道一慢車道的交錯設計。雖然說有人行自行車共用道,但人行道太窄,且還是時常被車輛佔用,加以盧義路車流量不高,此段我會建議可以騎在車道上。這是環市自行車道取道市區道路中,我認為比較安全的路線,但因為盧義路仍是重要的聯絡道路,若考量安全人行道還是可以騎車,只是時不時要閃避長得很大的樹就是了……。

盧義路端點落在林森東路,環市自行車道續接林森東路前往嘉義市區。但林森東路本身也為嘉義是連接竹崎的重要聯外道路,車多自然不在話下,更有許多重車會經過林森東路。環市自行車道也沿著林森東路一路到檜意森活村、北門車站附近,才轉往忠孝路。
這段頗長也頗無聊,唯一可看的大概是林森東路有一小段與阿里山森林鐵路比鄰;與義教西路的交叉口,阿里山鐵路甚至是從道路上方通過的,也就是高架形式,很酷也很少見。其實,整條林森東路(縣道 159)和阿里山鐵路的關係都是密不可分的,除了路廊幾乎相鄰外,也曾交叉兩次,分別在嘉義縣市界交叉一次、灣橋市區外又再交叉一次,足見兩者的緊密關係。

45|林森東路與環市自行車道。林森東路亦是環島一號支線。

接忠孝路後,環市自行車道左轉博愛陸橋,下橋後右轉文化路,最後再轉世賢路,就構成了環市自行車道一整圈的路網,全程踏破不休息約需 1~2 小時左右。


少數成環、自行車專用且環繞非市區的路線

講到這裡,對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的介紹差不多結束,這系列的文章也暫告一個段落。嘉義市環市自行車道雖取道多條道路,卻是少數在市內有一條完整環形規劃的道路系統,這條道路還僅供自行車(或行人)使用,相當少見。如今,臺灣各縣市皆有別具特色的自行車道,如雙北有一路可從新店通到淡水的河濱自行車道、苗栗有舊山線改造的鐵道自行車等等,而嘉義則在自行車道潮流中,順應嘉義市的外型以及幅員,做出了一條騎乘容易的環市自行車道,不失為一種在慢遊嘉義的好方式。

我曾在這裡說過,過往政府的自行車道多半注重觀光,而不重視在生活中的自行車通勤體驗。這條環市自行車道雖然還是觀光導向,但似乎有往通勤用途靠近了那麼一點點,至少有很多路段是取道一般的市區道路,儘管工程設施沒有完整跟上,無法真正保護自行車用路人,但在路線規劃及構想上,已經有顧及部分非觀光者的需要;不再是叫你先騎到一個空曠的地方再來享受騎車,而是在市區內就可以依照路線到想要的地方。這與環島一號線的想法類似,但受惠於嘉義市本身就不大,故可以把這樣的想法落實得更徹底一些,其中主線之一的自由路自行車道又更接近完美。

期待有天可以看到具備構想與工程的市區自行車道,像都市的軌道系統般扣緊市區,培養與民眾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此一來自行車在臺灣的發展將再更近一步,也或許我們就更能接近人本交通的理想了。

分享文章
EMC
EMC

臺灣,交通相關科系畢業。副業為鑽研電腦技術,亦從事簡報製作與教學工作。經營個人網站將近十年;從做中學,摸索網站發展方向,期間不斷更動網站主題,後終於定位於交通專門部落格,偶爾參雜一些生活思考。
本著樂於分享,追求內容豐富、淺顯易懂,希望來到這裡的你都能有些收穫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