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區的交通寧靜改造

在臺北市大安區、鄰近臺灣大學的大學里近期實施進一步的「交通寧靜化」社區改造,定義為「交通友善區」,包含減速平臺、彎曲道路、明確車輛行進動線等等,或可成為臺灣推行「交通寧靜區」的新標竿。在臺灣人行環境大幅缺失的情境下,這次的推行具備十足的意義。

在臺北市大安區、鄰近臺灣大學的大學里近期(2024 年初)實施比「鄰里交通環境改善精進計畫(鄰里 2.0)1更進一步的「交通寧靜化」社區改造,並命新名稱為「交通友善區」;比起單純的標線型人行道與縮減車道寬度有了更多交通寧靜措施,包含減速平臺、彎曲道路、明確車輛行進動線等等,或可加速國內推動「交通寧靜區」。儘管這些措施,放眼全世界都已不是新政策,但在臺灣人行環境大幅缺失下,仍具備十足意義。

本文建議以電腦或較大解析度裝置觀看。

本文經過特殊排版處理。建議透過大解析度裝置觀看,會比較清楚哦。

topic
TOPIC|不僅臺北,全臺灣都有值得學習的交通友善榜樣。

交通寧靜區
是什麼


稱作寧靜,就該有寧靜的內涵。

行人地獄 (pedestrian hell) 2」議題自 2022 年末在臺灣發酵後,各行政機關(才?)加強意識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並啟動相關的道路改造,舉凡標線的更新與明確、人行環境(行穿線及人行道)等,有些社區範圍內的道路,還會設置交通寧靜區 (traffic calming zone) 3 讓交通環境更安全。

可是,交通寧靜區在臺灣的發展,早在 2017 年甚至更之前,就從雙北開始實施,並逐步推展到六都及其他人口密集區域。當年政府即有與「交通寧靜區」相關的文宣,亦有新聞報導說明交通寧靜區的成效

這就怪了!6 年過去,為什麼我們還在討論行人地獄?

過往的行政機關認知的交通寧靜區,多半是標線型人行道的設置、與增設標誌、偏重執法的措施,即可有效保護行人。殊不知僅僅這些措施實作不但沒有減少行人的傷亡,更讓事故發生時成為有關單位卸責的藉口;行政機關與肇事人認為路口已經改善設計、或是自己已經確實做到路口留意行人,竟然還是造成嚴重的行人事故,肯定是死角或是行人未按照規定橫越道路產生的。所以便開啟加強執法循環:短是一兩週、長則一個月,永遠都只有此種應對方式。這種態度讓我們到了 2024 年,還是不斷看到行人因過馬路而遭車子撞擊的悲劇。4

行人地獄
沒有消失


而我國的交通部依然在裝睡,成天想著如何降低對違規者的處罰5,政策反反覆覆,看著沒有顯著下降的交通事故,嘴巴說做得不夠好、要檢討6,結果開口閉口都是大執法,似乎把人命當成一種執法的實驗,反正你家出事、關我屁事。

我很少公開批評交通部,是因為交通部的長官多半與我系出同門,批評他們對我沒好處只有壞處;但交通部真的相當官僚,且長官們對於交通安全的基礎概念十分不足。難怪我們偉大的交通部長會覺得類火車好棒棒,給自己的政策滿分卻背離民情;想不出好的交通安全改善方案,只藉由開記者會來應付已經對交通政策十分憤怒的臺灣社會。有這樣的交通主管機關,真是臺灣的悲哀!

交通部
依然在裝睡


交通寧靜區的意義


多發了一點牢騷,但交通寧靜區要提倡的價值絕對「不該只有人行道和大執法」,而是通盤考量當地的用路習慣和居民的需求後,怎麼樣讓車輛能用「慢速」與「安全」的方式通過;因為速度慢下來,駕駛的注意力變高,行人和車輛衝突所衍生的傷亡風險就會降低7

交通寧靜區的精確定義如下8

「對社區巷道進行交通管制措施,改變汽機車駕駛人的行為,降低車速、減少車流,提升當地居民生活品質與交通安全。」

為什麼強調社區巷道呢?這是社區巷道內行人的比率相比外頭的幹道 (arterial road) 通常較高;也因為社區巷道多半路寬有限,且多住家(或店家),行人會有在任何位置穿越道路的需求,所以「交通寧靜化」這件事在社區巷道就相當重要了。

然而,這不是說我們不在乎幹道的行人權益。

幹道有較多的「穿越性車流(只是路過附近,不會深入社區的車)」、速度較快,我們一樣需要完善的行人空間,不僅保障行人安全、亦保障車輛通過的效率;相較於幹道,社區巷道的行人穿越道路、與車輛動線互動的行為及衝突較複雜也更頻繁。此外我們也不希望社區巷道內有太多「穿越性車流」(因為這些車只是經過社區,如果它們不經過就能減少車流量,減少車流量就代表減少人車衝突風險),所以需要不一樣的交通管制措施。交通寧靜區正是為了社區巷道而生。

幹道和社區巷道的特性比較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此表格係筆者觀察及經驗所得,不一定符合教科書或其他理論。

最後,「交通寧靜區」這個概念的內涵非常豐富。為了降低車速使用非常多的工程手段,並在其中考量人(駕駛人與行人)、車輛與社區的交互關係,才能達到降速換取安全的終極目標。絕對不是設置「交通寧靜區」牌面、限速標誌,或畫個人行道就了事;「寧靜」也不只是不按喇叭,而是代表一個對於車輛降速,以降低對社區的衝擊及干擾的理想。過去政府設置了許多「根本不能稱作寧靜區的交通寧靜區」,實是對這個名詞的污辱及錯誤詮釋;現在已開始慢慢地往好的方向發展。

交通寧靜區的
實作範例


絕對不是只有測速照相。

前面提到交通寧靜區用了很多的工程手段。這些工程手段不僅是要讓行人有更多空間得以在巷道內行走與活動,更是藉由詳細規範行車動線,讓車輛在限制的空間內行駛,進而降低車速。

也因此交通寧靜區的措施相當具有彈性。從簡單的楔形標線、立體行穿線,到中度規範的路緣擴展、圓環,到完全規範車輛動線的強制轉彎、迫使車輛減速的彎曲道路等,都能成為交通寧靜區的實作。

「人性」也是交通寧靜區實作中,會考量的一環。因此,在交通寧靜區內不會只利用一種方式或措施來使車輛減速,而會多管齊下,讓減速這件事變成不得不,想快也快不起來;這也要提到很多人討厭的測速照相亦是交通寧靜區減速的手段之一,且國外的研究9也證實測速照相的設置對速度降低是有效的;不過許多措施(包括測速照相)都只能迫使駕駛在單點的速度降低,不能保證在長距離中維持低速,故各種方式會交替使用且具百變花樣。進入交通寧靜區就像闖關遊戲,你不會知道前方有什麼措施,但只要你遵照用路規範,絕對都能讓你(不論你是行人或是車輛)安心且安全地使用這條路。

以下我也繪製一些示意圖,來舉例交通寧靜區的措施。

那我們就來看看臺北市大安區大學里,這塊位於臺大對面的優質社區,做出了什麼樣的優良交通寧靜區示範吧!請見下頁。

分享文章
EMC
EMC

臺灣,交通相關科系畢業。副業為鑽研電腦技術,亦從事簡報製作與教學工作。經營個人網站將近十年;從做中學,摸索網站發展方向,期間不斷更動網站主題,後終於定位於交通專門部落格,偶爾參雜一些生活思考。
本著樂於分享,追求內容豐富、淺顯易懂,希望來到這裡的你都能有些收穫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