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Air M1版與2013年版開箱和心得

「再會與感謝」是近年來不少人在歡迎新成員、並和舊成員道別的一項態度。無論是什麼東西或是否具備生命,長久相處之下都會產生情感,就好比對「臺鐵復興號與紅斑馬」的再會與感謝。所以,這篇文章我要開箱 MacBook Air 的 2013 年中版本和 2020 年末 M1 晶片版本。

「再會與感謝」是近年來不少人在歡迎新成員、並和舊成員道別的一項態度,讓我很喜歡。無論是什麼東西、無論是否具備生命,長久相處之下都會產生情感,就好比對「臺鐵復興號與紅斑馬」的再會與感謝。所以,這篇文章我要開箱 2013 年中 MacBook Air、和 2020 年末 M1 晶片 MacBook Air。

當大家談到 Mac,總是有種「高」「貴」的象徵,不僅是帶出去「走路有風」,更要付出許多代價;這也讓有些人會嘲諷「為了買一臺能在星巴克引領注目、撐起場面的電腦,需要不吃不喝好一陣子」。近幾年學生使用 Mac 作為主力電腦的比例看起來越來越高,而我也是其中一份子。不過我必須說,買 Mac 的原因眾多,我則是因為一些工作流程與操作上已經無法離開 Mac 才繼續使用;選擇自己用起來最適合的電腦,才是我首要考慮的。

一個字:讚。

對 Mac 的依賴有增無減

如果你沒看過為什麼我要換電腦的前情提要,可以先到這裡了解一下。
簡言之,Apple Store 的取貨體驗是可圈可點。

是時候讓原本的 MacBook Air 2013 退休。儘管沒有經歷過 iMac 彩色塑膠機身、PowerBook 那些 Apple 更為人稱道的時代,但 9 年前 MacBook Air 2013 推出時,Apple 打著夠用一天(12 小時)電池的電腦、SSD 程式秒開的體驗,還是讓我羨慕不已的。9 年飛逝,科技持續經歷巨大變化,Apple 產品線增加再增加、2K 廣色域 Retina 螢幕成為 Mac 筆記型電腦的標準配備、從提及 Intel 處理器快又省電,到 Apple 自研處理器在效能與功耗上都把 Intel 處理器踩在地上;本以為下一臺電腦應該是 MacBook Pro 以上的我大轉彎,再次購買了新世代 MacBook Air,而且是只有 7 個顯示核心,最低階 M1 處理器的 MacBook Air。

不知道這台新的 MacBook Air 是否能再跟著我下一個 9 年?但搭上再會與感謝的熱潮、新舊交替之際,來為身邊的 MacBook Air 做個詳細開箱,未來再次回顧時,感受一定又不一樣。

規格MacBook Air 2013 年中 13 寸(舊)MacBook Air 2020 年末 13 寸(新)
螢幕與解析度13 寸 1440×900 (16:10)13 寸 2560×1600 (16:10)、廣色域 (P3)
處理器Intel Core i5 低電壓版Apple M1(7 核顯示核心)
記憶體8GB16GB
固態硬碟128GB512GB
輸出入介面2 USB-A+Magsafe+SD 卡+3.5mm 耳機2 USB-C+3.5mm 耳機
要開箱的兩臺 MacBook Air 規格

開箱與雜談

信仰紙袋中拿出 MacBook Air M1 的包裝盒,厚度和我印象中的 MacBook Air 2013 年版差不多,但長度與寬度是大大減小了;比較機體才發現,原來是電腦的長和寬也縮小了,這和電腦螢幕邊框的寬度縮小有很大的關係,待會再來談。不過除了包裝盒體積有改變以外,其他的改變就不大,整體的外觀與版面設計差不了多少,若比較細微的觀察,就是 Apple 把其產品名稱的字型由原本的 Myriad 系列改成了自家設計的 San Francisco,不過這也改好幾年了。因為我把 2013 版本的包裝盒放在老家,就沒辦法比較了 >.^

不過 Apple 還是很照顧粉絲們的,信仰蘋果貼紙依舊附了兩只。其餘配件仍然只有電源線、插頭及一些只會看一次的說明書,甚至沒了電源延長線(不過使用的機率也極低,我直接沿用 2013 年版的就好)。我不曉得是不是會隨著電腦的顏色而附上不同顏色的貼紙,因為我這次買了太空灰色的電腦,所以附上灰色貼紙。後來回老家翻找才發現,2013 年版的電腦是附贈白色貼紙;我拿了 2013 年版附的貼紙貼在了 M1 版的觸控板上,作為一種致敬與延續 :)

拿出 2013 年版的一起比較,2013 年版的電腦是銀色。就算在燈光下,不和銀色做對比的話,也很難看出「太空灰」是灰在哪;看下面就知道了,除了那顆已經不會發光的大蘋果,要比較才看得出顏色差異。也許這就是太空灰版的魅力所在,色彩表現會隨著燈光或環境亮度有所不同。初次在 Apple Store 內見到太空灰版的展示機,就感覺非常漂亮,拿到實機後亦是同樣感受;我本來就很喜歡灰色的東西,低調、沈穩、內斂,舒舒服服。

那顆會發光的大蘋果,過去一直是 MacBook 的指標性元素,也同樣被果粉視為信仰,價值 +50000。其實它會發光是用了螢幕的背光源,所以還可以和螢幕一樣調整亮度,闔蓋時就會熄滅;我當初拿到 2013 年版的時候覺得這東西潮到出水,還研究不出它究竟是怎麼達成的,畢竟很少在 Windows 界看到類似的產品。隨著 MacBook Pro 新版推出,發光的蘋果也慢慢從 MacBook 中淘汰;MacBook Air 也推出新版後,發光蘋果正式被遺忘在時代洪流中。我在想極有可能是因為 MacBook 系列變得更輕薄了,也就沒有發光蘋果的容身空間。

左邊是 M1 版本,右邊是 2013 年還會發光的版本。右上角那刮痕是歲月的痕跡,真是讓人心痛啊QQ

而前面說到包裝盒變小了,從下圖就可以看出端睨——電腦的表面積也確實減小,這是科技進步的見證。套一句 Apple 曾經提過的話,「發表會上發布新的 iMac,上一秒本來還很有設計感的前代 iMac 隨著新版 iMac 被介紹出來,馬上就顯得過時」,看到兩臺 MacBook Air 的差異時,我的感受跟這句話類似。拿到新電腦前,我一直都不覺得 2013 年版的電腦設計有任何過時,畢竟 Mac 的工業設計一直都非常前衛;但跟自己人比較之下,馬上就看出 2013 年版那粗的螢幕邊框顯得老了。M1 版的 MacBook Air 邊框已經讓我覺得夠窄了,但 M1 Pro 和 Max 版的 MacBook Pro 推出後,又再一次重新定義「窄邊框」,撇開匪夷所思的瀏海設計不講,科技的進步真的十分明顯啊。

重量倒是沒輕多少,但都已經很優秀了。

翻到背面來看。不論是版面配置或電腦刻字,M1 版和 2013 年版都沒有太大差異,唯獨字型方面有所改變。我真的很喜歡 MacBook 乾乾淨淨,就算要寫字也是用刻的方式。Windows 常常會在電腦觸控板附近或電腦背面貼上型號或元件的貼紙,貼紙本身是不難看,但湊在一起就花花綠綠的,眼花撩亂。

從電腦後側看過去就可以發現比較大的差別了。原本 2013 年版後側風扇及轉軸處的塑膠黑色模組(我不知道他怎麼稱呼),在 M1 版本上面消失了,由螢幕的金屬背板直接延伸至此,讓整臺 MacBook Air 配色看起來更一致。不過我很喜歡 2013 年版的設計,甚至更勝於 M1 版的設計,覺得這樣的配法讓電腦的外觀色看起來不那麼無聊。而且因為 2013 年版的黑色塑膠模組可以左右移動,在電腦前無聊的時候就可以左右移動那個玩意,很好玩

再看電腦側面。MacBook 產品線自 2015 年左右就將連接埠大幅縮水到只剩下幾個 USB-C 和 3.5 mm 耳機孔,就連很好用(中國:「賊」好用!這個賊聽起來很有力)又很好看的 MagSafe 也被拿掉,直到去年推出的 MacBook Pro 才又重新放回 MagSafe。不過以目前時間點來看,我覺得 MacBook Air 只剩下兩個 USB-C 反而不錯,畢竟現在很多手機、平板電腦隨附的連接線也已經改成雙頭 USB-C,這樣的配置反而可以讓我在連接各種裝置時更便利、不用帶上很多條線。相反地,如果要外接螢幕或 USB-A 的隨身碟,就必須要透過 USB hub 了,但這也不是多大的麻煩就是。

也因為 MagSafe 被拿掉的關係,MacBook Air 隨附的充電頭與傳輸線,有關接頭的部分就全部都是 USB-C 規格,充電頭也從原本的 45W 變成 30W,推測是因為續航力更久的電池及給 MacBook Air Costdown 更好的攜帶性;另外充電頭原本的捲線功能也消失了,不過由於捲線捲久會讓電源線變得扭曲也更容易破損,所以這功能取消倒也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儘管 MagSafe 被拿掉很可惜,但 USB-C 連接線與接頭的設計,使我出門時可以只帶一個充電器出門就可以給所有電子裝置使用,減少背包的重量。我還在研究室放了一組 Google Pixel 5 的 18W USB-C 充電器,這樣甚至不需要帶 MacBook Air 的充電器出門,也能在研究室幫 MacBook Air 充電,雖然比較慢但還是可以充飽;也可以把 MacBook Air 視為一個大的行動電源,幫行動裝置快速充電(挺快的)。

然後我個人覺得很棒的小細節是:當 Mac 插入充電器時,會發出與 iOS 裝置一模一樣的充電音效。這彌補了充電線沒有指示燈的缺憾,但我是覺得……這根本就是信仰音效啊!太讚了!

充電音效

打開電腦,鍵盤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除了這次改購買純英刻的鍵盤外,最重要的是打起字來更舒適了。Apple 曾有一段時間使用讓多數人很難接受的蝶式鍵盤(不過我是覺得打起來手感非常好),後來又改成號稱「全新設計」的剪刀腳鍵盤,這樣的新鍵盤也來到了 M1 版 MacBook Air 上;至於 2013 年版本則是舊版的剪刀腳鍵盤。經過一個月的使用,我還是最喜歡蝶式鍵盤的手感,但新一代的剪刀腳鍵盤體驗也非常好,鍵程高度與回饋感極佳,聲音很清脆。每一個鍵的大小相對於 2013 年版也提升了。

至於觸控板,Force Touch 真的很棒——不僅在於回饋感或按壓功能方面,在某些軟體內還支援以觸控板回饋的形式提供使用者更精確的位置調整,比如在 PowerPoint 內對齊元素時,就會以觸控板回饋的形式提供對齊的參考依據,就像在手機上操作的觸控回饋般,是我沒想過但很滿意的功能。

M1 版鍵盤回饋聲音影片
2013 年版鍵盤回饋聲音影片

最後,來講一下螢幕和電池。2013 年版真的太舊了,1440×900 的解析度不僅是不夠,看久了眼睛也會很不舒服;而 M1 版一次提升到了 2560×1600,還增加了廣色域的支援,看著新 MacBook Air 的螢幕是一種享受,搭配上 13 寸的小螢幕,觀看的舒適度與細緻度甚至高於便宜的 4K 螢幕。

有言買 Mac 是買螢幕送電腦,這件事我確實在 M1 版的 MacBook Air 上體會到了,甚至光這一點原因,就讓我大幅增加了 Mac 的使用時間(相對減少桌機的使用)。多年以來已經看習慣 1440×900 螢幕,突然完全看不見像素點了、顯色更好了、圖片更漂亮了,確實讓人愛不釋手。

至於電池,我想 Apple 所言不假,真的具備可以用上一天的電力,其中包括遠距教學/簡報製作/瀏覽網站等電腦常見的用途。當然耗電量還是要看軟體而定,但續航力是真的驚人。可以在外安心地使用電腦而不用隨時查看電力,我想應該就是一個筆電使用者最希望得到的,M1 MacBook Air 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以下附上 coconutBattery M1 版和 2013 年版的電池資訊截圖,但 M1 版本的電池資訊顯示似乎不正確,所以參考就好。

真的是一臺值得入手的 MacBook

必須說在這時候買 M1 MacBook Air 是一件奇怪的事——再過一個月,有傳今年的 WWDC 或許就會推出新電腦了,這時候買舊款的或許有點「盤」。但一來是我原本的 MacBook Air 2013 年版真的越來越不夠力,另外是考量了各種需求與網路的評論之後,M1 MacBook Air 大致上符合我的需求,於是就衝了。而最終他帶給我的體驗,在各方面都讓我相當滿意。

這樣的滿意不只是來自於 M1 的效能和省電。優質的螢幕、舒適的鍵盤、絕佳回饋的觸控板和愈加輕輕薄的機體,都是這次換到 M1 MacBook Air 讓我驚艷的;這些東西都不是 M1 CPU 推出後才出現,但也足以讓我,一個原本使用 MacBook Air 2013 的使用者,非常享受這些功能。原先我買桌機是為了取代 MacBook Air 2013 年版的不足之處,但當我換筆電之後,反倒是 M1 的 MacBook Air 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加上筆電外接 4K 螢幕後擴充螢幕空間、效能亦不受影響,使用桌機的次數和時間就少很多(加上 Windows 11 真的是一團糟,用 macOS 舒服不少)。

Mac 系列的價格一直都以「貴」讓人卻步,加上與 Windows 系統的操作截然不同,就算換上了效能更好的 M1,要吸納原本已經習慣 Windows 系統的客群還是有限;然而 M1 機型卻能有效地吸引像我這樣已經使用 Mac 多年,正在觀望換新電腦的使用者。Intel 積弱不振也不是一兩年的事,讓 MacBook Air 長期有了低效能的既定印象,M1 應該是可以把這樣的印象完全掃除。但也不代表 M1 真的有這麼強,或像某些人說的會把 x86 系列 CPU 完整的幹掉,尤其在遊戲方面,根據我的測試,M1 的內顯再強都仍然有極限,何況在 Mac 上的遊戲少之又少。不過由於我使用 Mac 多半是文書和工作方面的需要,所以這樣的限制對我來說沒有太大影響。

總結來說,我買 Mac 就是為了方便攜帶、想有效能又有續航力、滿足文書需求,如果可以剪個片更好。M1 的低階款 MacBook Air 不僅滿足這些需求,還表現得相當稱職。就算在這個時間買有那麼點不明智,但我還是願意稱他為「非常值得入手的一臺 MacBook」。

分享文章
EMC
EMC

臺灣,交通相關科系畢業。副業為鑽研電腦技術,亦從事簡報製作與教學工作。經營個人網站將近十年;從做中學,摸索網站發展方向,期間不斷更動網站主題,後終於定位於交通專門部落格,偶爾參雜一些生活思考。
本著樂於分享,追求內容豐富、淺顯易懂,希望來到這裡的你都能有些收穫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